编者按
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,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,其发病趋势仍在持续上升。虽然“限盐、控重、锻炼”已成为耳熟能详的高血压非药物干预方案,但近年来营养学研究发现,除了钠、钾、脂肪酸等传统焦点营养素外,蛋白质的摄入量、来源及质量也可能深刻影响血压调控过程。近期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[1],植物蛋白摄入越多,高血压风险越低,且存在明显的非线性保护效应;而动物蛋白摄入则与血压风险无显著关联。此外,来自多种天然植物食物的蛋白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风险,但若摄入来源过于异质化(尤其是加工食品居多),反而可能增加风险。
高血压防控新视角:蛋白质摄入是否被低估了?
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、影响最广的慢性疾病之一,长期位居导致心脑血管事件、肾功能衰竭及过早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。据统计,在美国成人中,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50%,每年导致约67万人死亡,并带来超过1300亿美元的直接与间接医疗支出。尽管药物治疗在临床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,但非药物干预,尤其是以膳食模式调整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管理,早已被纳入各大指南作为基础手段之一。经典的DASH饮食即以其在降压方面的确切疗效被广泛推荐。
然而,当前关于膳食成分与血压调控之间的证据,仍主要聚焦于钠、钾、钙、镁等电解质,以及膳食脂肪和总能量摄入等指标。相比之下,作为主要能量和氮源的膳食蛋白,其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尚未被充分认识。已有部分研究提示,增加蛋白质摄入可降低血压,但证据大多来自短期干预、小样本或以白人群体为主的队列研究,长期前瞻性数据,特别是在不同种族、饮食结构、文化背景下的高质量研究仍相对匮乏。
此外,蛋白质“并非只有摄入量一项指标”,其对健康的影响还受到来源和种类的深刻影响。传统营养学认为,高质量蛋白可促进氮平衡、维持肌肉质量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,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代谢病风险。然而,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在氨基酸谱、伴随营养素结构、代谢负荷和加工方式上差异显著。植物蛋白富含精氨酸、膳食纤维、钾和多酚类物质,可通过提高一氧化氮生成、促进血管舒张、减少氧化应激、增强钠排泄等路径发挥降压效应。而动物蛋白,尤其是来自加工肉类和高脂肪乳制品的部分来源,可能同时伴随较高的钠、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,增加内皮功能障碍、炎症反应及肾负荷,从而升高血压。所以该研究通过对2294例多种族人群进行9年随访,系统评估蛋白质摄入的总量、来源(植物vs.动物)以及摄入多样性与新发高血压的风险之间关系。
蛋白质摄入结构与高血压风险:植物蛋白更具保护作用
MESA研究基于美国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前瞻性队列,共纳入2294例无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受试者(平均年龄约62岁),涵盖白人、黑人、华裔和拉丁裔。通过120项食物频率问卷获取蛋白质摄入数据,并将蛋白质划分为“植物来源”和“动物来源”两类,再进一步计算其每日摄入量(g/d)和占总能量的比例(%kcal)。
分析显示,植物蛋白摄入越高,高血压发病风险越低。研究使用Cox回归模型,在调整年龄、性别、BMI、总能量摄入、运动水平、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发现,植物蛋白摄入与高血压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。每天摄入约23~25g植物蛋白时,风险降低效果最明显,超过该阈值后降幅趋缓。与最低五分位组相比,摄入最高五分位组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下降了22%(HR=0.78,95%CI:0.63~0.97)。
相比之下,动物蛋白摄入与高血压风险不显著相关。无论是每日摄入克数还是占总能量百分比,动物蛋白的摄入量在统计学上均未表现出显著的风险变化(HR 约为1.06~1.12),提示中等水平的动物蛋白(如鸡蛋、鱼、瘦肉、奶制品)摄入在血压控制上较为中性,既无明显益处,也未造成额外风险。这一结果挑战了过去一些“蛋白摄入越多越健康”的观念,并强调蛋白质的“结构质量”比“总量多少”更为关键。
为何植物蛋白具有降压效果?研究推测,植物蛋白本身富含精氨酸,能够通过一氧化氮合成促进血管舒张;同时植物性食物中的钾、镁、抗氧化物质也可能共同作用,增强肾排钠和血管内皮功能,减少全身炎症。与此相比,动物蛋白若来自高钠、高饱和脂肪的食物(如加工肉类),则可能抵消潜在益处。
蛋白质来源与摄入多样性:不是越多越好,合理组合是关键
蛋白质摄入的“多样性”是该研究的另一创新亮点。研究者分别使用“摄入来源数量”(即每周食用的不同蛋白质食物种类)和“异质性指数”(Jaccard指数,用于反映不同食物间在结构和营养成分上的差异)对摄入多样性进行量化,并评估其与高血压风险之间的关系。
结果显示,植物蛋白摄入来源越丰富,高血压风险越低。与摄入种类最少的人群相比,摄入来源最多者的高血压风险降低了近22%(HR=0.78),且该趋势在不同性别、种族、BMI分层中表现一致。具体来说,来自豆类、坚果、全谷物、种子、绿叶蔬菜等多样植物来源的蛋白结构,与血压改善密切相关。
然而,摄入“异质性”过高反而增加高血压风险。当蛋白摄入结构的异质性(即成分差异极大的蛋白质来源)过大时,研究发现高血压风险显著升高,HR高达1.72。这可能是因为高异质性往往意味着更多摄入了高度加工食品,如人造肉、即食豆制品、风味蛋白饮品等,这些食品虽含植物蛋白,却常伴随过量钠、糖、脂肪或添加剂,从而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。
这意味着,“吃得多样”不是问题,问题是“怎么多样”。适度扩大植物蛋白来源是有益的,但过度追求“新奇蛋白”、“功能蛋白”或代替肉类的加工植物制品,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蛋白结构多样化需有选择性,避免摄入“异质性过高”的蛋白组合,如即食、预包装、高钠产品。这一发现为营养干预提供了更细致的临床建议。
结语
该研究表明,在饮食防控高血压的过程中,蛋白质不是吃得越多越好,而是吃得对、吃得合理、多样化且不过度加工,才能真正实现降压效果。植物蛋白的保护作用、动物蛋白的“中性”地位以及过度异质性带来的风险,为医生提供了更精细化的饮食干预方向。未来研究还需深入探讨不同植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、肠道微生态相互作用及代谢物通路如何参与血压调控机制。同时,更大样本的干预研究也将验证哪些饮食结构调整最适合不同族群、不同年龄、不同高危人群。
参考文献:
1.J Am Heart Assoc. 2025 May 20;14(10):e037813. doi: 10.1161/JAHA.124.037813. Epub 2025 Apr 10.
声明: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。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,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,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,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。
我要留言